那么这个广告为什么会频繁的曝光给同一个人?
这就涉及到广告投放的频次问题,频次深刻地影响着广告的三方平衡,因为广告是一个需要考虑三方利益的系统,这三方分别是广告平台、广告主和用户。
1、对于平台而言,频次意味着库存频次严格,库存就少,频次宽松,库存较多;
2、对于广告主而言,频次会影响转化率和点击率,一天看一次和一天看五次,点击率和转化率肯定不一样。
3、对于用户而言,频次意味着核心的用户体验,如果广告太多,用户就走。
我们看一下从平台的角度,哪些因素会影响广告的频次。
首先是场景,不同的场景会影响广告的频次,比如说我们刚刚说的微信朋友圈每天两条,而头条可以做到五条内容,就差一条广告。
有人进行对比,然后得出微信广告的库存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这个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朋友圈是一个私密的空间,我们看到的内容都是我们的朋友发的;
那头条是一个公开的平台,我们看到的内容本身就是陌生的,所以广告多一点也无所谓,从这个意义上说,朋友圈广告永远也不可能像头条那么多。
第二个影响频次的因素就是——内容的吸引程度,这个很容易理解,优酷的热播剧可以贴120秒的广告,但是美拍我们就不能在他前面去贴钱贴片。
影响广告频次的还有产品的发展阶段。在产品发展早期,为用户体验广告可能会少一些,而后期需要商业化的时候,广告就会多一些。
用户的行为特征也会影响广告的频次,比如说有一些App,头条、微博都会根据用户的活跃度来动态的调整广告的频次。
我们来看一个频次的案例,这大概是今日头条两到三年前的一个频次策略。
1、广告主是指同一个广告组,同一个广告计划在12个小时之内只出现一次。
2、而广告创意的部分是同一个广告创意,同一个广告的落地页,同一个应用、同一篇文章在12小时之内只出现一次。
3、负反馈,就是用户点负反馈之后同一个账户同一个应用和同一个落地页在两周之内不再展示给用户。
很多人的一个疑惑就是——为什么像可口可乐这样家喻户晓的品牌还要继续的打广告,难道可口可乐不打广告我们就不喝了嘛?
事实上,还真有可能是这样,我们来看一个天然的案例,健力宝的故事在90年代,健力宝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1997年它的销售超过50亿,比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总和还要多。
后来,健力宝衰落,当然衰落的原因有很多,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它归因于不打广告,但是他给我们提供一个天然的案例,那就是如果不打广告,消费者就会忘记它。
今天健力宝并没有倒闭,它还在超市卖,但由于它很多年不打广告,我们今天的消费者几乎已经把他忘记,这背后其实是遗忘曲线在起作用。
品牌在投放广告的时候非常关心的一个指标就是覆盖频次。
通常一个广告会在电视上播放四周,然后停止两周,在互联网上投放的时候也会对同一个用户覆盖至少三次以上,目的就是让你在忘记之前反复加强印象,
总结:如何合理的控制广告投放的频次。 对于效果广告而言,我们需要不断的实验控制好广告的频次来优化整个转化率。 而对于品牌广告而言,我们需要遵循遗忘曲线,在短时间内多次去触达来占领用户的心智。